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05
  

  • 全选
    |
    目录
  •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约稿
  • 张翼, 张轶, 刘云, 陈贝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正式实施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于2019年启动修订程序,新修订条例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文章以立法后评估的视角梳理了该条例实施后对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其在法律条款协调性、法律规定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点明该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及亮点,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条例制定提供参考。
  • 研究平台
  • 张玉亮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7-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晰突发事件中应急情报供给涉入行为的理论内涵及实现逻辑,能够为应对突发事件及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理论支持。基于此,文章从涉入行为理论分析视域,分析了突发事件中应急情报供给涉入行为的外部刺激、行为主体及行为要素,并构建了涉入行为模型,分析了其实现逻辑。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中应急情报供给涉入行为是涉入行为主体受到外部刺激,基于自身禀赋,涉入应急情报供给的过程。其中,外部刺激包括事件情景、用户需求和流程进度三个方面;而涉入行为主体也不是单一主体,其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协同、互相合作的应急情报供给涉入行为的主体结构;具体的涉入行为要素则包括行为内容、行为时间和行为方式三个部分。
  • 严轩, 王雪梅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1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南大区文献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因面临政策支撑不足、内容挖掘不深、服务导向不明困境,其数字化整理与开发进程远落后于古籍、民国时期文献等核心文献。数字人文理论、工具的应用逐渐深入,为历史文献数字化整理、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此,文章以政策为支撑、以技术为先导、以内容为核心、以服务为目标,从政策、技术、服务三个层面提出图书馆西南大区文献数字化整理与开发路径,实现由“文献资源服务”向“知识内容服务”转型。
  • 邵丞玉, 李佩霖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图书馆无障碍环境建设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明程度,是我国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相继出台,我国公共图书馆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进入法治化阶段。但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仍不容乐观,服务对象受限、设施设备实效性不佳、责任追究不力、主体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公共图书馆无障碍环境的完善。这与我国公共图书馆无障碍法治建设尚不周延、法治保障尚未实现体系化密切相关。为此,需从扩张保护主体、完善法律配套、筑牢法律责任、激励主体行为四个方面入手,构筑起公共图书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
  • 崔璐瑶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3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医疗问答社区数据量大、规范性弱、数据分散等特点,对用户健康问答文本进行研究,运用文本挖掘和图数据库技术来构建知识图谱,以实现用户健康问答文本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及分析。有效将非结构化社区医疗问答文本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优化在线医疗社区数据整合与规范性,提升了医疗问答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在推动个性化医疗的进步、促进医疗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整合健康知识资源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 阅读推广
  • 付跃安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地铁数字阅读服务实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引入SWOT分析法,从环境机遇、环境挑战、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四个维度对公共图书馆地铁数字阅读服务的环境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地铁数字阅读服务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构建图书馆地铁数字阅读服务框架,该框架从资源配置、系统开发、资源输送、服务推广四个方面探讨公共图书馆地铁数字阅读服务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共文化服务与城市通勤空间的有机融合提供方案。
  • 信丹丹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4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价值共创理论和赋能理论为基础,从结构赋能、内容赋能、技术赋能和传播赋能四个方面分析赋能城市阅读服务的价值,旨在探究城市阅读服务的价值共创和增势赋能。以上海陆家嘴地区“环陆家嘴阅读带”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项目特征上,合作模式体现融合性、内容体系注重特色性、资源体系着重品质性、服务深度彰显专业性、服务宽度呈现普惠性、阅读体验凸显智慧性;在实施举措上,从达成价值共识、激发价值共创到促进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充分展现项目特征。从价值共识、共创激发和价值实现三个阶段论述城市阅读服务的优化策略,期望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阅读文化的普及和深化,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共创。
  • 姜彦舟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5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阅读推广内容是社交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机构与用户阅读需求建立联系的载体,而用户生产的热门阅读笔记是用户需求和阅读偏好的体现。文章抓取小红书平台用户热门阅读笔记,基于文本分析法及BERTopic模型对所获取笔记的标题、正文、关联账号、话题标签进行分析。提出社交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需考虑阅读推广目标的用户偏好,选取合适的主题方向深耕,明确账号定位,精准圈定目标用户;账号运营需了解平台的流量匹配逻辑、内容呈现方式、平台发展新趋势,顺应平台规则、调动平台能量,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在社交媒体平台的阅读推广实践提供优化建议。
  • 业务研讨
  • 张梦笛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媒体时代党中央对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媒体融合的日益深化为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以连云港市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宣传推广的实践与成效,提出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策略:制定宣传推广计划、打造专业宣传团队、提升内容供给质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社会合作,以此促进公共图书馆信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为其他各级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提供参考。
  • 陈涛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7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治理、发挥场域教化功能、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维度,讨论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公共阅读空间的价值与内涵。以云南省为考察对象,分析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类型与运营服务模式,评价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阅读空间在政策保障、资源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公共阅读空间在规划建设、读者服务、阅读推广、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强化空间教育职能、增进边民交流与对外文化交往、引入国内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提出可供参照的具体措施。
  • 邹凤云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7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老龄化需要高校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面向青年学生群体发挥其文化承载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使其更适合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文章分析了体验式学习思维的传授作用及高校图书馆在当前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的现状与不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方式上仍然以单向传递为主,且高校图书馆在各项活动中参与度较低。基于此,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助力非遗进校园的三条路径,分别是以真实触感引起共鸣的操作实践类、趣味体验创造回忆的沉浸游戏类、先进科技引发思考的虚拟现实类,并以安徽大学为对象,聚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例探讨,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活态传承与传播。
  • 他山之石
  • 欧亮, 万慕晨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运用文献调研法与网络调研法,系统梳理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推动行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拓展对外宣传渠道等,针对我国学校图书馆发展不足的现状,提出我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可通过开展行业调查研究、重视行业标准建设、完善行业交流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等途径,促进学校图书馆发展。
  • 文献考略
  • 吕芳, 胡镇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3):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乃宣与吴士鉴为浙江籍同乡,二人在清末因共同承担为皇帝进讲等相关事务而交往渐密,在清宣统二年(1910)他们又同时被选为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浙江图书馆藏有劳乃宣致吴士鉴未刊信札三通,正是他们在资政院工作时交往的反映。通过对信札中提及的人物、事件及历史背景的分析与考证,得知这些信札是由劳乃宣在清宣统二年至三年间(1910—1911)写给吴士鉴的,分别记录了劳乃宣在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召开前、会议期间以及会后积极联络吴士鉴参与系列政治活动的情况。这些信札不仅是劳乃宣与吴士鉴直接交往的记录,更展现了劳乃宣对清末预备立宪事业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