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05
  

  • 全选
    |
    目录
  •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约稿
  • 严贝妮, 乐龙飞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共阅读空间急需优化其服务功能,助力基层地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水平。以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获奖的30个公共阅读空间为研究样本,从多元主体参与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公共阅读空间资源占有水平、地方政府支持程度、公共图书馆参与程度以及社会力量合作程度4个条件变量,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得到促成公共阅读空间形成完备服务功能的条件组态。研究发现,社会力量合作驱动型路径与公共图书馆主导型路径是促成公共阅读空间形成完备服务功能的主要路径。最后,从社会力量合作和公共图书馆参与角度出发提出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功能的优化策略,助力其实现服务功能的高质量发展。
  • 张璞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60年代,西方计算机技术成熟以后,迅速被应用到文字处理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内曾引进英国蒙纳公司的技术和设备,但中文照排面临输入输出难题,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因为不懂中文、不了解中文排版特点和要求,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王选带领汉字信息化创新团队走上自主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道路,与英国蒙纳公司开展了艰巨的研发竞争,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形成了有历史意义的多个汉字激光照排代表性版本。而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本,因研发团队、排版系统和排版内容的不同,有报纸样张、样书、出版物等之辨。
  • 研究平台
  • 朱江, 罗煜, 周海晨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学术期刊繁荣发展以及开放获取出版的推广,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元数据已成为重要的资源、资产甚至资本。文章阐述了元数据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元数据和全文的开放现状,结合初步完成的开放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项目,讨论了中文期刊论文元数据的开放、期刊官网全文的链接方法以及开放中国学术期刊论文元数据的再利用方向。
  • 徐翔鹏, 周颖乐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2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学术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势。面对海量的数字学术研究文献,如何高效地识别研究热点、追踪学术前沿成为研究者面临的一大挑战。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1999—2024年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1416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借助CiteSpace对其进行发文情况、研究力量、研究内容、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的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学术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发展到模式革新,再到实践应用的演进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两个维度,主要有数字学术的理论框架建构、数字技术的关键支撑作用、数字学术服务的创新、数字学术的跨学科应用和数字学术素养培育五大类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分为起步期、活跃期和加速发展期三个阶段。未来,数字学术研究呈现跨学科融合、技术驱动范式变革、数字学术素养培养及数据安全伦理构建等趋势。
  • 张勇, 郭山, 王桂敏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3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分析公共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社会价值,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为未来的长足发展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及用户开展调研,并采用RFM分析方法,对服务的社会价值与现实困境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科技信息服务的社会价值度与用户的推荐意愿、使用频率、消费意愿三大因素相关,在主观意愿选择上与满意度、服务了解程度、服务多样性等因素存在着相关性。针对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公共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社会价值的实现路径,以便促进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 杨晓农, 任晓晨, 赵栋祥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4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图书馆工作重点已经从资源主导向服务创新转移,用户关系成为图书馆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信任作为用户关系的研究重点,探究其与图书馆影响力的作用关系,可以为图书馆价值和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将图书馆服务情景下的用户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制度信任并构建测量指标,同时利用图书馆影响力评估标准构建图书馆影响力测量指标。基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和SOR模型构建用户信任与图书馆影响力作用的关系模型,并提出两者影响关系的问题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关系验证。研究发现,用户信任对图书馆影响力存在显著正向作用,用户信任可以通过影响用户使用意愿与用户使用行为实现对个人的影响,用户信任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高于用户使用行为。
  • 史玄, 谭璐星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5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将获取的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31个初始概念、19个初始范畴和8个主范畴。基于此梳理各个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高校大学生算法素养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算法素养形成机理包括意识触发、认知形成、态度形成、应对行为四个阶段,梳理算法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大学生算法素养的培育策略。
  • 阅读推广
  • 薛调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色文献阅读推广有助于挖掘红色文献蕴含的史料价值与文化价值,助推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育人职能的实现。文章以京津冀22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红色文献阅读推文为研究样本,借助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通过编码分析、测量和推论,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阅读推广实践模型。基于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空间建设、服务开展、职能发挥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了红色文献阅读推广实践优化路径。
  • 颜蕴琦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学科融合发展是高校图书馆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文章通过文献调查法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跨学科阅读在高校阅读推广中的价值,设计构建了高校图书馆跨学科阅读推广创新机制RIM模式。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华师乐集”为例,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其参与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阐明了阅读推广视域下高校图书馆跨学科阅读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跨学科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最终服务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体系的建设。
  • 业务研讨
  • 武洪兴, 林曦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康养正成为一种新时尚和新业态,农家书屋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开展涵盖健康、文化、旅游的康养服务是大势所趋。文章梳理农家书屋相关研究现状,介绍攀枝花市农家书屋康养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健康规范发展;突出康养属性,丰富服务内容;注重挖潜增效,提高服务效能;精心塑造品牌,形成深度影响力;多渠道宣传,提升营销效果的农家书屋康养服务策略,以期为农家书屋深入开展康养服务提供参考。
  • 刘勇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8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济南“YEAH归人”泉民夜校为例,采用 LDA主题分析模型结合情感分析及Neo4j图数据库知识图谱分析,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读者评论数据进行多维分析,通过文本挖掘识别出六个核心主题:夜校与城市空间融合、多元化课程与创新性、社会参与度与公众反响、社交与社区互动、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现代教育模式与青年认同。情感分析结果显示,市民对夜校的正面评价普遍较多,也有一定的负面声音和中立态度。通过Neo4j图数据库揭示了课程内容、教师资质和学员反馈之间的复杂关联。基于分析结果提出跨界融合创新夜校服务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员线上线下参与度、驱动个人发展与职业成长、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建立服务评估与反馈机制等图书馆市民夜校服务改进策略。
  • 文献考略
  • 苏悦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5(1):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永乐大典》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广泛引录宋元古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今存《永乐大典》标注引自《宋史》人物传记类共103条,其中整篇收入79条,节选22条,还有2条并非出自《宋史》,当为编纂人员误录。在人物传记来源方面,《永乐大典》虽仅标注引自《宋史》,实则在编纂时可能参考了其他文献,如《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东都事略》《戊辰修史传》《玉壶清话》《朱子语类》等。通过梳理引文情况,考论引文来源,并举例说明《永乐大典》所录《宋史》的校勘价值,以期更好地认识《永乐大典》的编纂体例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