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鼓资源组织中的史料文献细粒度知识元研究*
Research on the Fine-grained Knowledge Element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n the Organizing of Timbal Resources
铜鼓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的语义表达形式需要向知识细粒度化、知识集成、知识可视化方向拓展,并充分利用强大的文献资源作为其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本研究以铜鼓史料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知识元提取和可视化图谱技术,探索表层视觉元素与内在知识的关联、铜鼓文献知识元组织模型的构建,以及时空属性向量可视化等问题,提出数据融合的铜鼓知识平台应由至少4个基础数据库组合而成,并展望其下一步探索路径。
Timbal,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 needs to expand its semantic expression into knowledge fine-grained,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nd fully utilize the powerful document resources to support its knowledge hierarchy.This paper takes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imb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technologies of knowledge element extraction and visualized map, and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visual elements and internal knowledge,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element organization model of timbal documents,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vectors with spatio-temporal attribute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timbal knowledge platform of data fusion should consist of four fundamental databases at least, and prospecting its next pathway of exploration.
铜鼓 / 知识元 / 细粒度 / 时空向量 / 数据融合 {{custom_keyword}} /
timbal / knowledge element / fine-grained / spatio-temporal vector / data fusion {{custom_keyword}} /
表1 属性语义场著录示例 |
朝代 | 作者 | 作者生 卒年 | 古籍名 | 被引用于 | 原文 | 鼓大小 | 鼓形式 | 用途 | 相关 人名 | 相关 时间 | 相关 古地名 | 相关现 代地名 | 备注/解读 |
---|---|---|---|---|---|---|---|---|---|---|---|---|---|
三国 | 万震 | 220—280年 | 《南州异物志》 | 《太平御览》 | 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间,伺候二州行旅,有单迥辈者,辄出击之,利得食人,不贪其财货也。……其伺候行人,小有失,辈出射之…… | — | — | 葬礼 | — | — | 乌浒、广 州、交州 | 广东广西珠江水系一带、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 | 三国时期(220—280)吴国丹阳太守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对南海诸岛进行了记载。编纂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的《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用多条此书文献 |
晋 | 裴渊 | 生卒年不详 | 《广州记》 | 《后汉书》 | 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豪富子女,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叩竟,留遗主人也 | 面阔丈余 | — | 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显示身份) | — | — | 俚僚 | 广东省雷州 半岛 | 裴渊所著《广州记》,被《后汉书》引用。《广州记》已经失传,其文为清代王谟等人从其他书中抄录引用整理。同期作者顾微,也著有《广州记》,后人多将两者混淆。 俚僚,即俚族和僚族,指古代生活在雷州半岛一带的上古越人后裔之一。雷州半岛是俚僚之地,俚僚两族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部落及骆越部落人,包括今壮族、黎族、侗族等族群 |
晋 | 虞喜 | 281—356年 | 《志林》 | 《铜鼓考略》 | 建武二十四年,南郡男子献铜鼓,有铭 | — | — | — | — | 建武二十四年(48) | 南郡 | 湖北省荆州 市江陵县 | 建武为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原文出自虞喜所著《志林》,被郑师许在《铜鼓考略》书中引用,《铜鼓考略》为我国近代历史第一本汇编铜鼓信息的著作 |
晋(南朝 宋期) | 范晔 | 398—445年 | 《后汉书· 马援传》 | — | (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 — | 马式 | — | 马援 | — | 交趾(交 阯)、骆越 | 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 | 原文出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七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
南北朝 (北魏) | 郦道元 | 约470— 527年 | 《水经注》 | — | 《林邑记》曰:“浦通铜鼓,外越安定、黄冈、心口。”盖藉度铜鼓,即骆越也。有铜鼓,因得其名。马援取其鼓以铸铜马 | — | 铸铜马 | — | 马援 | — | (象)林邑、安定、黄冈、心口、骆越 | 越南南部顺化等处,越南太原省定化县 | 原文载于《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引自《林邑记》。《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因为作者是北朝人,所以对南方水系的记录较为简单,其中还有些差错。《水经注》完成于1400多年以前,当时雕板印刷尚未出现,通过传抄来实现流传。《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林邑国,又作临邑国,古国名,位于中南半岛东部,约在今越南南部顺化等处。此地原系占族之根据地,西汉设为日南郡象林县,称为象林邑,略去“象”,故称林邑 |
唐 | 房玄龄 | 579—648年 | 《晋书》 | 《太平寰宇记》 | 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 — | — | — | — | 孝武太元 三年(378) | 广州 | 广东广西珠江 水系一带 | 载于《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相对客观,以史为鉴,没有夹带私货,文字较为平庸。《晋书》是记述我国西晋和东晋时期历史的书籍。按时代顺序,《晋书》应排在二十四史的第五位,即《三国志》之后…… |
唐 | 李延寿 | 不详, 贞观年间 | 《南史》 | — | 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年三十,其兄逼令从宦。梁左卫将军兰钦少与頠善,故頠常随钦征讨。钦南征夷僚,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大献铜鼓,累代所无。……时頠合门显贵,威振南土,又多致铜鼓、生口,奉献珍异,前后委积,頠有助军国 | — | — | 战阵 | 兰钦、欧阳頠、陈文彻 | “年三十”指526年 | 夷僚 | 广东省肇庆市 一带 | |
唐 | 姚思廉 | 557—637年 | 《陈书》 | — | 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数,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时頠盛为交州刺史,次弟邃为衡州刺史,合门显贵,名振南土,又多致铜鼓、生口,奉献珍异,前后委积,颇有助军国焉 | — | — | 战阵 | 兰钦、欧阳頠、陈文彻、欧阳盛、欧阳邃 | 梁朝 | 交州、衡州 | 越南河内,包括今湖南郴州、广东韶关、广东清远三地 |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629)至贞观十年(636),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 |
唐 | 魏征 | 580—643年 | 《隋书》 | — | 自岭以南二十余郡……诸蛮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扣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俗好相杀,多构雠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长老夫臣,故俚人犹呼其所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云 | — | — | 显示身份 | 尉佗 (赵佗) | — | — | — | |
唐 | 梁载言 | 生卒年不详 | 《十道志》 | 《太平寰宇记》 | (岭南容州)夷多夏少,鼻饮跣足,好吹葫芦笙,击铜鼓,习射弓弩 | — | — | 乐器 | — | — | 容州 | 广西区玉林市 容县 | 《十道志》,全称为《十道四蕃志》,乃是唐代武周时梁载言所撰,共计十六卷,为后世研究唐代地貌和疆域等提供了宝贵的重要史料,是唐代全国地理总志。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
[1] |
李峰. 文物知识聚合与传播的初步研究:以上海博物馆“宋徽宗与他的时代数字人文专题”为例[J]. 东南文化, 2022(3):169-177,191-192,197-199.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 |
高劲松, 杨慧娟, 付家炜, 等. 数字人文视域下可移动文物时空数据模型构建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2(1):37-46.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3] |
广西民族博物馆. 铜鼓[EB/OL]. [2024-02-26]. http://www.amgx.org/Collection/Treasure/tonggu?name=%E9%9 3%9C%E9%BC%93&typecode=tonggu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4] |
李迎迎, 孙玉琦. 文化传承视角下馆藏文物多粒度知识组织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2(8):65-72.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5] |
高劲松, 付家炜. 基于知识元的文物图像资源细粒度知识表示方法研究[J]. 情报科学, 2022, 40(1):16-24.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6] |
刘思洋. 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文物资源知识关联模型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7] |
龚花萍, 孙晓, 刘春年. 文物信息资源元数据模型、实施标准与应用策略[J]. 情报科学, 2015, 33(2):80-84.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8] |
贾君枝, 史璇. 数字博物馆元数据标准构建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8(1):114-119.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9]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0] |
于亚秀, 李欣. 数字人文视域中的古籍文本标注方法研究:以MARKUS为例[J]. 大数据, 2022, 8(6):15-25.
文本标注是文本分析挖掘中的重要一步,面对大规模古籍资源,人工标注无法满足人文研究需求,且古籍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特殊,现代文本标注技术很难直接用于古籍研究。在分析人文研究者进行古籍文本标注中面临的难点和痛点的基础上,提出普适性的古籍标注标准流程,给出基于MARKUS的文本标注模型,并通过具体实践,探索基于该模型的古籍文本标注方法,旨在助推借助数字人文工具改变古籍人文研究方式,拓宽研究规模的应用深度。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1] |
徐润华, 王东波, 刘欢, 等. 面向古籍数字人文的《资治通鉴》自动摘要研究:以SikuBERT预训练模型为例[J]. 图书馆论坛, 2022, 42(12):129-137.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2] |
胡昊天, 张逸勤, 邓三鸿, 等. 面向数字人文的《四库全书》子部自动分类研究:以SikuBERT和SikuRoBERTa预训练模型为例[J]. 图书馆论坛, 2022, 42(12):138-148.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3] |
黄俊伟, 刘金涛, 史延昊, 等. 基于知识元标引的中医古籍研究回顾与反思[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4(8):694-699.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4]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5] |
夏翠娟, 娄秀明, 潘威, 等. 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在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兼论图情领域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范式[J]. 图书情报知识, 2021, 38(3):37-49.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6] |
毕崇武, 王忠义, 宋红文. 基于知识元的数字图书馆多粒度集成知识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4):115-122.
[目的/意义] 为满足用户多粒度的知识需求,提出一种数字图书馆多粒度集成知识服务模式。[方法/过程] 首先对知识元的类型与描述规则以及不同类型知识元的实体对象结构加以定义;然后根据知识元抽取、标引和链接的方法,提出基于显性、隐性知识链接的多粒度知识集合集成方法;最后通过规范化分解用户提交的知识需求,构建"需求——知识——资源"三级映射,实现数字图书馆多粒度的集成知识服务模式。[结果/结论] 该方法将知识服务的控制单位从粗粒度的文献单元,深入到以知识元、知识元集合为单位的细粒度知识单元中,为用户提供不同粒度的知识资源。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7] |
What is the CIDOC CRM?[EB/OL]. [2024-02-28]. https://www.cidoc-crm.org/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8] |
王绍平. FRBR与面向对象模型[J]. 新世纪图书馆, 2007(2):11-14.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19] |
胡小菁. 国际图联图书馆参考模型及其应用[J].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8, 28(3):38-39.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0] |
高劲松, 梁艳琪. 关联数据环境下知识融合模型研究[J]. 情报科学, 2016, 34(2):50-54.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1] |
夏翠娟. 文化记忆资源的知识融通:从异构资源元数据应用纲要到一体化本体设计[J]. 图书情报知识, 2021(1):53-65.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2] |
赵蓉英, 王嵩, 董克. 国内馆藏资源聚合模式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8(18):138-143.
概述馆藏资源的概念、馆藏资源聚合的内涵以及馆藏资源深度聚合的特征,论述馆藏资源聚合的4个层次:针对实体文献的整理、数据的集成、信息的整合和针对知识的聚合;揭示馆藏资源聚合的传统模式和深度聚合模式及其对象特征,提出大数据时代馆藏资源聚合和聚合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的发展趋势。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3] |
李亚婷. 知识聚合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21):128-136.
[目的/意义] 知识聚合是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新兴起的研究领域,通过对知识聚合的内涵、方法和应用进行梳理,提出知识聚合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概念辨析对知识聚合的内涵进行说明,认为知识聚合是知识组织的新发展方向,并有助于实现基于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其次,从基于情报检索语言、知识网络、语义网和主题四个方面对知识聚合的方法体系进行阐述,进而对知识聚合在知识获取、知识推荐及知识发现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介绍。[结果/结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丰富不同数据层面的聚合实证研究、注重聚合方法的融合、加强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服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4] |
洪声. 广西古代铜鼓研究[J]. 考古学报, 1974(1):45-90,188-191.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5] |
蒋廷瑜. 广西铜鼓文献汇编及铜鼓闻见记[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6] |
蒋廷瑜. 古代铜鼓通论[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9.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7] |
中国历史地名查询系统[EB/OL]. [2024-02-28].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hplname/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8]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29] |
杜悦, 常志军, 董美, 等. 一种面向海量科技文献数据的大规模知识图谱构建方法[J].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2023, 7(2):141-150.
【目的】 解决传统三元组式知识图谱表示方法面对科技文献数据变动导致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构建满足科技信息服务需求的大规模科研知识图谱。【方法】 提出隐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实体特征字段和隐式关系概念配合实体特征字段的识别工具和隐式关系的发现工具,实现对实体的持续更新和对实体关系的自动关联发现。【结果】 本文方法已在PB级科技文献大数据平台实践应用,处理由于实体数据变化引起的修改时,隐式知识图谱只需更改实体数据而无需对关系数据进行修改;检索性能优越,通过预定义的接口检索机构所有学者的平均耗时缩减至三元组式知识图谱的百分之一。【局限】 对于不符合隐式关系数据结构的情况很难固化,实体数据必须存储在具有搜索引擎的技术集群中。【结论】 本文提出的隐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由于实体信息变动引发的数据一致性问题,适用于大规模科研知识图谱的构建,有助于科技知识的高效管理和传播利用。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custom_ref.label}} |
{{custom_citation.content}}
{{custom_citation.annotation}}
|
/
〈 |
|
〉 |